深圳已实现“打飞的上班”!99元飞8分钟,早高峰再也管不着了

下班高峰,地面堵成停车场,抬头却见一架小飞机从楼顶“嗖”地滑过去,三分钟飞到对面商圈。

这不是科幻片,是深圳的真实画面。

低空经济把天空切成一层层“高架桥”,载人无人机、外卖空投、急救小飞侠一起上线。

网友笑称:堵车终于堵不到天上。

今天不聊高远星辰,只聊头顶两百米,这块刚刚被打开的巨大“空中菜地”。

天空突然变挤

2024年最后一天,广州塔旁珠江新城,七架载人无人机同时起飞,像七只大白鹭排成队,载着游客绕塔转圈,机票秒光。

抖音现场直播,点赞破千万,弹幕齐刷“空中滴滴来了”。

从那天起,低空不再只是航拍爱好者的背景板,而成为抢手的空中车道。

外卖平台随即上线“空投咖啡”,下单到收货全程八分钟,热拿铁滴水不洒,社畜们仰头望天:原来天空也能塞车。

当晚,广州塔下的滨江东路被看热闹的人堵死,交警发微博劝退:“别来了,天上比地上挤。”

有飞手统计,短短两小时,空域里同时出现三百多架无人机:送外卖的、拍视频的、测地图的,像放学门口接孩子的家长。

塔台工作人员在采访里苦笑:“雷达屏幕第一次像爆米花。” 也就是那天,普通人突然意识到:低空这块蛋糕,比珠江夜游还香。

无人机送外卖

2025年3月,美团无人机在深圳龙岗开出第100条航线,早高峰送肠粉,晚高峰送烧鹅。

用户在天台扫码,外卖像炮弹一样“空投”到取餐柜,绳子一松,香味扑鼻。

有人担心砸脑袋,结果系统给每份外卖配降落伞,误差不超过半米。

博主拍视频挑战“从下单到入口”,全程直播,八分钟吃完热乎肠粉,播放量一夜冲八百万,评论区清一色“想搬去龙岗”。

龙岗区天台取餐点装了霓虹灯牌,夜里一闪一闪,像给城市加了一层赛博滤镜。

上班族穿着拖鞋上楼,扫码后三十秒,无人机悬停头顶,放下咖啡,旋翼吹起一阵风,把刘海掀成“空气刘海”,女生顺手自拍,点赞瞬间破千。

骑手们在地面上看傻眼:以前爬七楼送奶茶,气喘如牛;如今飞机替跑,地面订单减少三成。

有外卖员转行考“无人机驾照”,培训两周月薪翻一番,朋友圈里晒驾驶舱自拍,定位“空中小哥”。

更夸张的是“空投烧烤节”。

2025年5月,华侨城创意园搞周末夜市,三十台无人机同时在空中盘旋,送烤生蚝、烤鱿鱼、烤韭菜。油汁被封在铝盒里,滴水不漏。

游客仰头张嘴,像看烟花。摊主在地面上空出烤炉,只负责撒料,飞机负责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那天夜里,深圳空气质量指数轻微飘红,网友调侃:是孜然味的PM2.5。

打飞的上下班

深圳南山到福田,地面距离十八公里,早高峰开车一小时。

2025年5月,东部通航推出“空中出租”,一人一座,票价九十九,飞行八分钟。上班族早上多睡半小时,楼顶扫码上机,耳机还没戴稳就到目的地。

空姐变“空少”,都是退役飞行员,起飞前提醒一句“系好安全带,别刷手机”。有人连续打卡一个月,晒图配文“通勤像坐过山车”,点赞破万,地铁卡直接吃灰。

直升机从卓越世纪中心顶层起飞,先掠过深南大道的车河,再贴着滨河大道拐个弯,最后降落在平安金融大厦楼顶。

乘客在舷窗拍视频,地面车流像红色蚂蚁,优越感爆棚。

飞机用的是电动垂直起降eVTOL,噪音比空调外机还低,楼下写字楼里的人抬头,只听见“嗖”一下,影子闪过。

公司为了拉新推出“月卡”,两千九百八包飞三十次,平均一次不到一杯手冲咖啡。投行女白领算完账:比打车便宜,还省时间,果断把宝马钥匙扔抽屉。

有人担心安全,公司提供“失压保险”:飞行高度不超过三百米,全程弹射降落伞,落水还能当救生筏。

2025年7月,台风“木兰”逼近,地面交通瘫痪,eVTOL照飞不误,乘客在天上拍云层,朋友圈配文“上面风平浪静,下面兵荒马乱”。

那天之后,月卡被抢空,黄牛翻倍价转让。网友总结:地上卷不动,就去天上卷。

县镇也来抢空

低空不是一线城市专利。

2025年7月,贵州黔东南从江县城,无人机给山区苗寨送降压药,直线距离八公里,山路要绕两小时,飞机十五分钟搞定。

村医在篮球场举手接机,药箱挂着红绸带,像收年礼。留守儿童围观,嘴里喊“飞机来咯”。

电商平台顺势搞“空中集市”,山货出山,无人机把现摘蓝莓直送县城夜宵摊,摊主开直播,屏幕外全是“贵州蓝”刷屏。

从江县加榜梯田的稻花鱼熟了,老乡把活鱼装进充氧袋,无人机运到县城酒店,落地还是活蹦乱跳。

酒店大厨现杀现烤,鱼背划开,塞入本地香茅,炭火一烤,香味飘满巷口。直播弹幕刷“看饿了”,有人连夜坐高铁赶来,只为吃一口“会飞的稻花鱼”。

县交通局顺势在梯田景区建“空中客运站”,两架无人机轮流值勤,游客包机俯瞰梯田,票价六十八,比缆车便宜,还能悬停拍照。

更接地气的是“空中相亲”。

2025年8月,广西百色田阳县搞无人机牵红线,男女嘉宾在山顶放信号器,飞机挂着表白横幅低空飞过:“阿妹,哥在天上等你。”

成功率高达三成,县里酒店婚宴档期排到年底。有人笑:以前是“山坡坡相见”,现在是“无人机牵线”。

规则追着风口

飞机满天飞,规则也得跟跑。

2025年8月,中国民航局发布新版“空中交规”,飞行器必须装电子号牌,像给无人机上户口。

深圳试点“空中红绿灯”,高楼顶闪灯管制流量,违反规则直接扣分罚款。公司们连夜改代码,给飞机加“电子驾照”。

有人调侃:天空也要堵车,但至少不溅泥。保险公司推出“空中交强险”,一年保费三百,摔机赔十万,年轻人笑称“比车险便宜”。

广州塔以东划设“空中公交专用道”,eVTOL每天高峰发车间隔三分钟,像地铁。塔台屏幕上出现彩色航迹,像打翻调色盘。

违规穿越的私人无人机被“空中交警”直接驱离,首次警告,第二次罚款两千。

2025年9月,首例“空中醉驾”诞生:某飞手喝二斤茅台后操控无人机拍夜景,撞坏广告牌,被刑拘并吊销驾照五年,新闻冲上热搜,网友直呼“天上也查酒驾”。

规则落地,资本跟进。

银行推出“低空贷”,首付三成可把eVTOL开回家,年化利率比车贷低一个点。飞行学院广告打到地铁站:“三个月拿证,月薪三万不是梦。”

有程序员辞职去学飞,理由:写代码写到颈椎反弓,上天拉伸脊椎还能赚钱。

2025年10月,上海外滩试点“空中夜游”,直升机带游客俯瞰陆家嘴,灯光秀配合舱内BGM,票价比黄浦江游船贵一倍,仍提前售罄。

导游说:地上看外滩是人挤人,天上看外滩是钱照钱。

作者:李砍柴


(科技责编:拓荒牛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