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邀。
在讨论苏姿丰做对了什么以及Intel做错了什么之前,我想先讨论一下那几年,AMD和Intel各自的处境,并纠正一下DIY圈广泛流传的一些错误。
苏姿丰是在2012年加入AMD,历任AMD COO(首席运营官)、高级副总裁兼全球业务总经理,并在两年半之后的2014年6月正式成为AMD的CEO的。
在2014年苏妈时代之前、2009年时任AMD CEO 鲁毅智(Hector Ruiz)离职前,AMD高层经历过一段动荡时期——短短五年已经换了三位CEO,每次换帅还伴随着一众高管或大区业务总经理的换血。
可以说,鲁毅智离职时,给AMD留下了一堆烂摊子,在苏接任前的那几位CEO都没有很好的拯救方案,即使苏接任后、在Zen架构横空出世之前,她的质疑也并不少。无论投资者还是DIY玩家,在2017年之前都已经把她视作“AMD最后一任CEO”了。
那么鲁到底做了什么,把AMD拖到如此境地呢?
平心而论,鲁并不是一个失败的CEO,尽管他离职时留下了奄奄一息的AMD,但在他任职的前几年,确实带领AMD迈入了第一次黄金时代。
当时年过六旬的AMD创始人杰里桑德斯(Jerry Sanders,1936年出生,今年已经88岁啦!)已经准备退休了。
1998年,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,我记得一些报纸上说,硅谷传闻老爷子准备把AMD卖给IBM,谣言有鼻子有眼,甚至影响到AMD的股价。不过后来,这位硅谷老炮愤怒地辟谣了——从后来的情况看,他只是还没物色到合适的继任者。
桑德斯老爷子后来物色到的继任者就是鲁毅智。
鲁于2000年接受桑德斯的邀请加入AMD任COO,并于两年后接任CEO全面执掌AMD。
在此之前,鲁曾经担任摩托罗拉半导体部门负责人和德州仪器的高管,算是在半导体行业的资深人士。鲁上任后,分析了AMD的状况——
当时Intel和AMD主频大战打的火热,几乎卷死了所有其他x86 CPU供应商(除了中国台湾的VIA通过收购Cyrix和Centura在当时仍然在生产x86CPU以外),AMD已经奠定了CPU老二的位置。
但为什么AMD似乎永远无法成为第一呢?
鲁认为,主要是因为AMD自成立以来,一直没有自己的公司战略,AMD的一切行动,都是基于和Intel竞争的需求,摸着英特尔过河,怎么可能超越英特尔?
于是鲁为AMD设计了自己的战略蓝图,试图把AMD这个小作坊转型成一家拥有更强技术水平、明确市场定位的大型科技公司。
鲁当时采取的举措包括:
1. 进军服务器市场,于2003年推出 Opteron(皓龙)系列服务器处理器。
当时 AMD 的 K6 / K7 在性能上和Intel已经差距很小(实际上不考虑兼容性,IPC还略高),但在PC市场只能走性价比路线,并且AMD晶圆厂良率不如Intel、AU全球出货量比Intel低得多,导致AMD利润率比Intel低得多。
但高性能计算市场利润则高得多,此举几乎拯救了当时AMD可怜的利润率。
2. 推行“中国战略”。
鲁当时公开说:“AMD如果想在全球取得成功,必须先在中国取得成功”。在鲁的推动下,AMD不仅成立了大中华区分公司负责开拓在华业务,还于2004年前后,在上海和苏州分别成立了全球研发中心和封装工厂。
2009年与2004年相比,AMD在华销售额翻了十倍、成为AMD第二大单一市场。
3. 聚焦CPU技术创新。
鲁不仅非常重视,并且作为半导体工程师出身的专家,本身也有一定技术敏锐度,这一点和苏妈倒是一样的。
当时,AMD通过收购另一家半导体公司,获得了一个顶级架构师——Jim Keller(对,就是那位硅仙人)!
鲁意识到当时x86 CPU的两大技术趋势,一个是从32位向64位转变、一个是从单核到多核转变。因此,鲁支持了JK主导了64位ISA和CPU微架构的设计,以及双核微架构的设计。
正是鲁的这种观察,使得他支持Jim Keller等AMD技术团队搞出了x86-64指令集架构(称之为AMD64,后来Intel为了挽尊,叫它x86-64以便和当时自己的EPIC IA64区别)。
AMD64通过兼容32位系统调用、指令集兼容、内存地址转换等设计,使得32位x86程序可以不经过重新编译、指令集翻译、虚拟环境等手段,直接运行在新的AMD64 CPU上,几乎完全兼容原有的x86程序。
Intel则一脚踩进EPIC坑里,最终导致了IA64的失败(EPIC安腾的失败,不兼容x86并不是主要原因,不过这是另一个故事了)。
首发x86-64使得AMD获得了极大的商业上的主动权,这比技术本身更重要。
AMD在那之前一直就各种专利保护和知识产权和英特尔打官司,英特尔可能通过司法手段把AMD压制住。但AMD发明x86-64后,一切都变了,英特尔已经无法从司法上消灭AMD了,并且英特尔想继续在x86赛道混,反而得被AMD卡脖子。
最终,两家达成交叉授权协议,AMD获得了许多英特尔专利许可并且再不用担心英特尔的司法武器,IA两家知识产权世纪大战宣告结束。
另一个技术创新,押宝双核乃至四核CPU(K8,K10)。英特尔匆忙之前,搞出了把两颗Pentium4粘在同一个基板上的胶水双核的大笑话。
注意哦,此胶水比Zen架构胶水要差劲很多,因为它的双核延迟特别高,并且功耗爆炸,堪称英特尔史上最失败的CPU(比第十一代酷睿Rocket Lake还失败),逼的当时Intel公开下跪道歉。
由此引发了AMD与Intel的真假双核辩论。到2005年,一些市场调研机构称,AMD的PC市场份额(不包括笔记本电脑)已经超过50%,首次高于Intel,一时间AMD风头无两。
2025年2月16日更新:
到这里,鲁毅智似乎都做得不错,但他接下来的预测或决策,就非常有争议了。
当AMD CPU发展势头正猛时,鲁认为
1. AMD的CPU微架构重点应侧重于提高利润率。
2. GPU会在未来高性能计算中越来越重要,并承担计算机主要的浮点性能计算。
关于第一点,鲁和AMD一些高管如此考虑是基于对一些趋势的判断:
1. 新一代CPU研发的固定支出越来越高,但AMD的销量全面超越英特尔仍然困难,因此,AMD将面临利润率下降乃至亏损的危险。
固定支出的大头包括: a.新制程工艺研发支出、新制程晶圆厂以及相关产线建设费用、旧制程晶圆厂以及产线的折旧费;b. 新一代CPU研发支出。
Intel也面临这个问题,但因为英特尔销量更高,这部分成本平摊到每一颗CPU上的就更低,因此利润率就优于AMD。这会导致马太效应,即英特尔可以以更高的营收加大下一代研发投入,使AMD无力与之竞争,被越甩越远。
2. AMD当时在制程工艺竞赛中不如Intel。这体现在同代制程(如90nm)工艺节点下,AMD晶体管密度总是略低与于英特尔、电气性能略逊于英特尔、良率不如英特尔。
三者叠加的结果是,产能相同的水平下,AMD制造成本更高、并且一定程度上限制AU的产品力(实际上当时K6、K7架构优于Intel的NetBurst,除了分支预测等少数单项弱势,AMD总体上是同频性能更高、功耗更低的那个,但如果当时AMD晶圆厂能够和Intel看齐,这些优势会更大)。
基于对以上利润率的担忧,鲁毅智等高管希望技术团队在下一代CPU微结构开发时,侧重于将每核心单位面积变得更小。
不过,当时的一众高管在做这一决策时,还受到半导体另一种悲观情绪的影响——当时2D的MOSFET微缩逐渐接近物理极限,当低于32nm时,量子穿隧效应会使得MOSFET失灵,因此半导体制程竞赛似乎快结束了。
可能AMD高管并没有关注胡正明教授的FinFet,或者关注了但不看好。总之,当时的AMD高层认为,半导体制程演进将会停止,接下来重点应放在降低成本方面。
基于以上指导思想,AMD史上最灾难级的CPU就诞生了——2011年推出Bulldozer(推土机)。
该CPU架构让每两个CPU核心共享FPU,虽然各自有独立的整数ALU,却共享调度单元,因此每核心每周期指令发射受到限制,单核性能比前代K10还倒退。为了拯救羸弱的性能,AMD将Bulldozer的频率拉到非常高的地步,造成了功耗的失控。
Bulldozer发布于2011年,在此之前的2007年,AMD发布了另一个比较失败的CPU架构(K10/K10.5),它的失败表现在:
1. 发布时间延迟将近一年,使得Intel次世代的Core 2 Duo/Quad(2006年发布)抢占大量市场份额。
2. 单线程性能明显落后于同时代的Core 2 Duo,但定价过高,市场竞争力差。
3. 被发现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,即所谓的TLB Bug,它导致了频繁的系统崩溃、数据丢失等不稳定状况。尽管AMD发布了修复固件,但代价是单核性能进一步降低10%以上。
第三点严重影响了AMD的口碑,AMD不仅丢掉了K7以来好不容易打下的市场份额,几乎完全丢掉了刚获得的服务器市场份额,更是股价一泻千里。雪上加霜的是,AMD还因此在美国吃了集体诉讼的官司,直到Zen架构发布后才结案。
读者或许发现了一个问题:为什么K10延期将近一年?
这就不得不说鲁毅智任内做出的第二个富有争议的决策了——收购ATI(中文名冶天科技)。
从现在的眼光看,鲁毅智认为GPU是高性能架构计算的未来,这无疑是正确的,AMD在2005年也确实现金流和营收有了极大的改善。
(未完待续)a